时 间
嘉 宾
致 辞
 4月14日 上午
9:00-10:00


同济大学副校长李永盛致辞
  相信此次活动对于促进同济大学及兄弟院校学科建设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戴汝为院士致辞

一、了解情况 打好基础

二、关于创新

三、关注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钟义信教授致辞
  智能学自动化实际上是同根、同源、同方向、同未来,除了学科的方向之外,更关注的是怎样创新?怎样培养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激情的人才,并使之懂得创新的方法。高校的责任重大,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提供更多的经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王成红处长致辞

创新的重要

创新的三个方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

希望大家交流思想,分享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致辞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

教育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写中)的几点:
·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
·注重人文思想的学习
·加强实践的环境
·鼓励学生创新
·重视学生的兴趣、意愿


全体与会代表合影

现场展览
上海宝徕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自动化系统部
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时 间
嘉 宾
主题报告
10:30-11:00


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院士

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人才培养

一、现实需求推动了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二、控制科学与技术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
1.传统控制理论面临的问题
·控制对象的复杂性
·控制方法和手段单一性
·无法满足控制性能的高要求
2.现代控制理论面临的问题
·控制对象与控制对象所处的环境的变化
·理论问题
·控制要求

三、控制科学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交融与结合
·智能控制
·合理地发挥经验
·传统方法与认知信息处理的差别
·多传感信息融合-前馈和反馈
·基本思路

四、控制科学面临的挑战
·若干挑战性问题
·在学科发展中需要做三件事

五、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
1."2+4+X"的培养模式
·2年综合基础教育
·4年实践研究能力培养
·X年创新研究能力培养
2.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创新基金”
·为什么要改革?
·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研究生创新基金包含什么?
4.三类奖助金与学生的成绩有关吗?
5.如何申请?

11:00-11:30


清华大学吴澄院士

1.关于学科的规划和评估
·建议学科规划要考虑评估,但不要围绕评估的指挥棒来做

2.学科规划要具有创新的意识
·东北大学把"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学科建议重点

 4月14日 下午
1:30-2:00


李德毅院士

在交叉学科中实现自主创新—杂谈自动化学科发展方向

一、自动化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二、二十世纪自动化领域最有影响的25篇经典论文

三、未来自动化技术发展时间表

四、学科交叉研究导致原始创新

2:00-2:3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伯虎院士

现代建模/仿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一、现代建摸与仿真技术的含义及其体系
1.现代建摸与仿真技术的含义
2.现代建摸与仿真支撑系统技术
3.仿真应用技术
4.现代建摸与仿真技术体系

二、现代建摸与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值得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

2:30-3:00


上海交通大学席裕庚教授

对自动化学科的一些思考

思考内容:

1.控制学科的性质
2.控制与自动化的含义
3.自动化学科与技术特征
4.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5.挑战与应对
6.人才培养要求与思路

3:10-3:40


同济大学萧蕴诗教授

从人类的工业革命到当今的自动化工程—我们的思考

历史回顾

工业革命进程的作用特征
·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强大
·推动者层次越来越高
·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长效推动与牵引作用越来越明显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引导与支撑作用
·电气化引导机械化
·自动化引导电气化、机械化
·信息化促进自动化

自动化学科的两项重要内涵
·自动化是能量和信息两大内涵的整合和牵引

我们对自动化的理解
·当今自动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基本概念以及研究内容泛化
理论研究呈现有应用需求引导,却缺应用行业支撑
产业开发缺少有力政策支持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国内自动化学科真正的独立地位
·内核及外延
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之间的普适思维框架—信息 系统 方法论

自动化工程当前涉及的技术

自动化学科发展的思考:与产业结合、与其他学科结合

自动化中包含的各类哲理性模式
·基于目标及信息求解的控制
·基于智能算法的控制
·基于协作模式的控制—横向
·基于调度模式的控制—纵向

3:40-4:00


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自动化系统部
大学合作项目经理 杨大汉

西门子自动化教育合作行动

·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介绍

·自动化人才的市场需求

·教育合作行动理念
伙伴关系
基础知识
轻松学习

·西门子自动化教育合作行动目标

 4月15日
分组报告及讨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学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东北电力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 学校: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兰州交通大学、中北大学、江苏大学

学校: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上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苏州大学


关于第二届自动化学科系主任(院长)论坛的背景介绍

    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系主任(院长)论坛由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倡议,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以上排名不分先后)等学校共同发起。第一次会议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承办,会议议题为“自动化专业的定位与发展”。论坛确定第二届论坛承办学校是同济大学,定于2006年4月在上海召开,会议主题暂定为“自动化学科专业的规划与建设”。

    首届全国高校自动化系主任(院长)论坛于2005年4月15日-1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清华大学承办。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授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37所重点高等学校的代表50余人。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和交流“自动化学科专业的定位与发展”。

    论坛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党委书记张毅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副校长岑章志教授致欢迎辞。吴启迪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她回顾了自动化学科的辉煌历史和巨大贡献,分析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希望各高校自动化系(院)明确自己的定位,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在讲话中,吴部长充分肯定了系主任(院长)论坛作为全国自动化学科沟通、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吴澄院士作了大会报告,对自动化学科专业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阐述了办自动化学科专业的必要性、如何办好自动化学科专业以及如何为国家解决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论坛特邀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申功璋教授作了“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管晓宏教授作了“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思考”的主题发言。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戴汝为院士、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衍达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李伯虎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成红处长以及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在全体会议上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讲话。在分组讨论中,来自各高校的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论坛认为,建立在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基础上的自动化学科专业有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适应性强,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学科交叉特点突出,生源良好,人才需求强劲,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继续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专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论坛郑重请求教育部主管部门把“自动化”专业正式列入本科招生引导性专业目录。

    论坛强调自动化学科专业属于工程科学和技术类学科专业,应该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求牵引下,针对各行业出现的新问题,深入研究新对象,提出解决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相关问题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注重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我国自动化学科专业的国际地位。自动化学科专业应该继续重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的有机结合,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思想,加强通识教育,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坛清醒地认识到自动化学科专业正面临学科更新和调整,挑战与机遇并存。各高校自动化系(院)应当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立足中国国情,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好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建设。要利用学科优势,做好人才培养规划,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

    论坛决定成立常设秘书处作为日常联系机构,挂靠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