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机器人的应用广泛,将有各种各样发展,相关学科的进步促进机器人的发展,材料科学的进步,或许会带来机器人学的革命。工业机器人将向“即连即用”、“与人共融”的方向发展。【详细】
报告摘要: 为什么工业机器人今天变成热门课题。首先,作为消费者,我们对一个产品的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可能是非常短的周期。对于制造业产业链提出的要求是既要满足量,还要保证质、可靠性、价格、成本控制,又要满足多元化的要求。谁能够提供这样一个产品,满足这样的需求,谁就在整个商业和整个社会中占据很大份额...[详细]
报告摘要: 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的立足点。在高端装备领域靠低成本、低端应用不可能走向国际市场,未来真正要在全球机器人产业里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必须在创新和品质上下功夫,首先要质量可靠,如果没有好的品质,价格再便宜,白白送给用户用,用户可能都不敢承担这个风险。颠覆中国制造业成功发展模式,必须颠覆掉低成本、劳动力密集的模式才能把机器人产业发展起来。[详细]
简介: 刘宏,哈工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2004年教育部首批创新团队“机器人机电一体化技术”学术带头人,2010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兼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哈工大“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宏教授及其团队长期从事空间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应用、生机电一体化假肢系统与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欧盟机器人技术和转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出版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80余项。代表性研究成果入选2013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2014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报告摘要: 我认为1.0是机械化,特征是蒸汽机,2.0是电气化,特征是电动机,3.0是信息化,特征是计算机,4.0就是网络化。蒸汽机和电动机都没了,很快计算机也要消失了,消失在无所不在之中。我认为下一个时代就是要到虚实互动的平行时代,这时候机器人要唱主角,是智能机时代。[详细]
简介: 王耀兵,研究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空间智能机器人系统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简介: 王田苗,1960年出生,1982年、1984年、1990年分别在西安交通大学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1990-1995年分别在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地面移动机器人研究博士后与意大利国家仿生实验室从事医疗外科机器人研究博士后。现为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导,机械工业服务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与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
报告摘要:
本报告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针对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国内机器人需求,产业链条分析和下游应用分析;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新松公司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布局,包括串联工业机器人、移动工业机器人、洁净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第三部分以机器人数字化工厂为例,介绍机器人的典型应用情况和工业机器人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最后进行总结和展望。
视觉导引AGV技术及应用
原魁(中科院自动化所高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机器人与柔性智能制造技术
齐立哲(智通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博士)
环境耦合型机器人的感知、建模与控制
冯祖仁(西安交通大学)
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集成应用技术
孙立宁(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手"、“眼”、“脑”
工业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
肖永强(安徽艾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自动化厂商眼中的智能制造
祖利辉(南京科远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PLCopen助力先进智能装备研发
陈冰冰(广东华南计算技术研究所)
融合信息化技术的自动化系统在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韩建达
报告摘要:
机器人、特别是移动机器人在非结构、动态环境下所遇到的问题,正在成为机器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这些问题也是制约着机器人从单纯的工业焊接、装配等领域走向科学探测、公共安全、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关键问题。本报告简要介绍机器人自主行为的概念以及包含的科学问题;同时结合实验室现有机器人,介绍相关的方法、技术、应用等成果。
视觉主导的无人车环境感知框架及性能
薛建儒(西安交通大学)
仿生机器鱼高机动运动控制
谭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仿人机器人与应急处理应用思考
余张国(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
空中格斗机器人自主空战技术
黄长强(空军工程大学)
基于生物信号反馈的下肢康复机器人
侯增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纳米操作机器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刘连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无人驾驶实验验证平台的发展
徐林海(西安交通大学)
智能仿人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刘勇(浙江大学)
特种破拆救援机器人及其对机器人技术发展的跨学科思考
侯书军(河北工业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