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工程控制论》从技术角度出发对各种工程控制系统的自动控制原理作了全面总结和探讨,奠定了工程控制论的基础,指出了工程控制论的发展方向,推动了自动化技术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此书于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
|
|
|
|
|
高瞻远瞩的科学思想
《工程控制论》第一版是英文版,于1954年在美国出版。当时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教授,也是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如书中扉页所写,当时称为“Jet Propulsion Center”)的负责人。那段时期钱学森在美国受到迫害,被迫离开了国防尖端技术的研究,受困达5年之久。在困境中,他转向了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并出版了此书。
《工程控制论》的中文版是在1958年出版的,是由戴汝为院士与何善育先生完全按照原书翻译的。”
在中文版出版之前,《工程控制论》的德文译本和俄文译本已于1956年和1957年出版。俄文版组织翻译的是宋健的老师费德包姆,在其中还增加了一些俄文的文献,更在书中提到“工程控制论是中国的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提出来的”。
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工程控制论》第一版的原版及各个译本在国内已是极为罕见,尤其是英文原版。随着钱学森先生的逝世,《工程控制论》的原版将会成为自动化界最为珍贵的文物。 |
|
|
|
|
扭转一个学科的命运 |
控制论的出现,通常都认为从维纳1948年出版《控制论》一书开始的,但维纳的《控制论》发表后,在哲学界曾引起轩然大波。此书的副标题是“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信”。人也是动物,把人和机器并列,甚至等同起来,有亵渎人类尊严之嫌,所以惹怒了不少哲学家。前苏联的哲学界首先发起攻击,称控制论是一种反动的伪科学,是现代机械论的一种新形式。还有更严重的批评说,控制论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战争工具等。这位科学家在前苏联和东欧被视为反动的伪科学家和帝国主义的帮凶。
1954年《工程控制论》出版,并迅速地被译成德、俄、中文版。书中系统地揭示了控制论对自动化、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科学技术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写的全是技术科学,并未触及到人类这种动物的尊严。包括前苏联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界立即接受了这一新学科,从而吸引了大批数学家、工程技术学家从事控制论的研究,推动了五六十年代该学科发展的高潮。在这种形势下,原持批判态度的哲学家们只好放下武器,悄悄修改了各辞书中的词条,肯定控制论是一门“研究信息和控制一般规律的新兴科学”。
戴院士又说起充分体现这一转变的国际会议。1960年9月在莫斯科举行了IFAC(国际自控联,代表着国际自动控制界的最高水平)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当时在国内找了钱学森先生作为国际自控联的成员。他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第一、第二任理事长,代表参加一些国际活动。但1960年的会议,钱老没有去,是别人代表他参加的。在那次会上,全世界控制论科学家咸集于莫斯科大学礼堂。而《控制论》的作者维纳受到英雄般的接待,进入大厅时,大家都起立欢迎。
|
|
影响许多人改变专业 |
戴院士便是其中之一。戴院士是在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的数学系,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于1955年在北大的数学力学系毕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力学所。所里给每个大学生安排一个导师,由于戴院士要整理《工程控制论》的笔记,所以就跟着钱老。正因为当时做的一系列与《工程控制论》相关的工作,戴院士后来就进了自动化所,直到现在。许多人认识戴院士,也是因为《工程控制论》中文译本的出版。戴院士笑称,翻译中文译本的时候自己才大学毕业没几年,但是许多人以为自己是位老先生。
据戴院士说,就他了解的,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戴冠中教授和总装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前国防科技大学校长郭桂蓉中将,也都是受了《工程控制论》的影响,改变了他们最初的专业。
|
|
《工程控制论》出版后的中国自动化的发展 |
作为世界自动化领域的重要先驱,钱学森所著的《工程控制论》不仅为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工程控制的发展方向。
1956年国家规划要在科学院新建立四个研究所,有计算机所、电子所、半导体所、自动化所。钱老参加了整体规划的综合组。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成立自动化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军事方面的意义。后来一做规划,又请了一些苏联的专家,结果是把“自动化”的定位在了“工业自动化”上。
到现在自动化有关的研究机构越来越细分,如机械工业自动化所、冶金自动化所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