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业的群体回忆,一个产业的整体变迁

这是一个写满梦想与希望的人生,这是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痕的故事,改革开发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正是他们创造了中国自动化产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历史,推动着改革开放深化而行......


DCS、PLC和低成本自动化


卞正刚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现场总线专业委员会技术顾问

出生于1936年的卞正岗老师,到2009年,已为中国自动化事业工作将近50年了,即将实现"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多年夙愿。尽管著述等身,尽管曾获得过多项奖励并享受政府津贴,但在面对记者的两个多小时里,避而不谈自己对中国自动化业的贡献,他安详沉静的眼神,井然有序的话语,传递最多的是他对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赞许、遗憾和期望。谈到关键之处,他不由提高了自己的声音,从不同侧面强调如此发展的重要性。由此,记者又读到了这位老教授的执著。

下文即为卞老师的谈话精华,记者只稍稍作了整理,以期对关心中国自动化事业发展者有所启迪。

1978年到2008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同时也是自动化在中国发展的30年。30年中,自动化在中国从弱小到壮大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低层次仪表到整机控制、从DCS到现场总线,技术不断进步,应用更为便捷。这些都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中国自动化行业不断创新的结果。自动化行业和技术涉及面很广,这里我想简单谈谈DCS和PLC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低成本自动化思路。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在美国被研制出来后,中国在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微计算机技术等方面一直紧跟国际潮流。8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微型计算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DCS分散控制的研究;另一方面开始引进国外的大型DCS控制系统,并应用到国内当时大的钢铁公司,如北京钢厂、成都无缝钢管厂、太原钢铁公司等。项目实施后,钢厂发现,因为温度控制精确,氧化铝大量减少,钢材质量明显得到改善。时间到了90年代初,随着国家进口政策的解禁,石化、钢铁、电力等行业都大量采用DCS控制系统。随着国外DCS控制系统的大量引入以及国内对DCS控制技术关注的不断高涨,在中国引发了DCS控制技术研究的高潮。这时候,国内以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主的两家高科技企业走在了DCS控制系统研究的最前端,拥有了该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了真正的实力。和利时的DCS控制系统首先在电厂应用,浙大中控则在化学工程的应用上获得了突破。近几年,国电智深和新华自控也获得了较快的增长。随着工程应用的增多,国产DCS在中国渐渐形成了气候,可以说,几乎已经占据了中国DCS市场的半壁江山,备受国内外自动化行业的关注。这也是中国自动化产业的骄傲之处。

那么,中国的PLC技术发展如何?

PLC是一项应用非常广泛的自动化技术,也可以说是一种在工业上无孔不入的技术,它的最大生命力表现在大量适用小型生产线。实际上,中国从来也没有放松对PLC产品的研制,但因种种原因,2000年之前,中国的PLC制造技术发展的很慢,直到2000年初,中国PLC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产值很小,但近几年,中国的PLC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有许多厂家掌握了PLC的关键技术,甚至北京的和利时公司还依托自己强大的技术积累掌握了LK大型PLC的技术,其产品已推向市场,反响很好。在中国PLC市场,目前已形成了群雄割据、异军突起的局面。但是,尽管如此,中国自动化技术在高端PLC市场的竞争力仍很薄弱,若获得小型PLC那样的增长,还有一段很困难的路要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国内做得好的PLC厂家还要加大研发力度,尽快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中型PLC产品,加强我国PLC产品的整体竞争力。第二,国内PLC厂家要联合,把两方或几方的资源整合起来,走联合发展的道路。第三,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协会要为企业做事,协调并引导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第四,国家要对PLC产业进行投入,现在是中国PLC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机,有了投入和促进,它就会发展得更快。

2008年的近几个月,世界金融危机有席卷全球之势。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中国自动化企业要利用好这一段时间,完善小型PLC产品线,注重技术提升。在这里,我要重点阐述低成本自动化思想。上世纪90年代,国际自动化组织就提出低成本自动化思想。低成本自动化应当是贯彻在我们所有自动化产品的研发过程之中,不仅研发大型企业使用的大型设备要考虑低成本自动化,研发中小型企业适用的设备更需考虑低成本自动化;国家经济紧缩的时候或者扩大内需的时候要研究低成本自动化,国家经济宽松的时候也要研究低成本自动化;我们研发大型DCS要贯彻,研制小型PLC也要贯彻。一项产品和技术,只有成本足够低,企业才能用得起,用得起才能普及,普及才能形成规模,才能快速发展。总之,低成本自动化是一个方法,一个思路,一个原则,我们需要长时间贯彻。

每个人都在历史画卷中留下自的墨迹,
我们共同书写了三十年历史,
也将共同书写未来30年。
控制网( www.kongzhi.ne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10 Kongzhi.net,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