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从仿造到自主创新,中国自动化行业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学习探索之路,而这也是一代自动化人走过的路,正如彭瑜老师所说:"我们这些普通的技术人员的变化也就可以反映出整个国家科技变化的一个侧面……" 
          1960年,彭瑜老师于清华大学动力系毕业,两年后进入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从事工业仪表的研究开发工作。然而随后而来的十年动乱却使整个国家研究陷入停滞,十年的封闭也使得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对于国外技术的发展状况无从了解。彭瑜老师回忆说:"在十年动乱期间,国外的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但当时中国社会非常封闭,我们没有途径来了解国外的先进技术,仅仅有机会通过一些外文杂志的影印版了解一二,而要真正了解实际的产品和应用更是完全不可能。"
         长期的封闭导致了中国当时一代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世界脱节。改革开放之初,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相继规划投产。由于那时我国的装备制造水平比较低,这些项目所需的成套设备几乎全部进口。而消化吸收这些先进技术,会用、会修、甚至会造,就成为了当时一代科技人员的迫切任务。几十年的差距要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谈何容易?参与过宝钢等众多项目引进的彭瑜老师对此感触颇深:"项目引进的整个过程,对于我们来讲就是个学习的过程,学习先进的工艺,学习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
         未曾接触过的先进产品和技术令彭瑜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探索的热情。乘着参与宝钢二期工程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的机会,彭瑜老师去过日本,去过德国,从理论走向实践,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了国外先进的系统思想,如何构建控制系统,如何描述功能,如何选用设备?这些学习的经历在彭瑜老师看来对于他较全面的实际掌握先进的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如仪表、DCS、PLC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彭瑜老师还亲自参与了我国第一套DCS系统——Honeywell TDC2000系统的学习消化,以及日本三菱PLC的引进和推广应用等一系列工作。
         经历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中国自动化行业走向了中国制造的道路,通过技术引进以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很多自动化产品开始在国内生产。中国自动化市场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阶段,很多国外的先进产品都进入中国市场。领略了先进的思想,学习了先进的技术,创造自己的自动化产品也成为中国自动化科技人员的梦想,彭瑜老师曾就PLC的开发设计方面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所在上海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的青年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摸索、研发和应用,在HART仪表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抗干扰等多项性能都已接近和达国际先进水平。
         可以说随着一代人的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的自动化水平迅速提升,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也不断缩小,大量自动化产品都已具有自主生产能力,近年来民族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自动化产业的中坚力量。但却不可否认,差距仍然存在,彭瑜老师认为,中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核心技术上进一步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他指出:"尽管我们进步很大,但是还是有很显著的差距存在,特别是在高端领域我们仍缺少雄厚的技术基础。如近年来,在自动化的体系结构集成方面,很多国外自动化知名企业已经从概念推出产品走向市场,但在我国,却仍在探索当中。" 虽然早已过了退休的年纪,彭瑜老师却从未离开过他所热爱的自动化行业,关注自动化各个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是他近年来主要的工作,无需向谁负责,他却从未懈怠!
         采访在彭瑜老师办公室进行,大大的办公桌上堆满的是各类语言、各类技术的资料,办公楼正在装修之中,他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研究他所感兴趣的新课题。斗室之外尘灰漫天,噪音隆隆,斗室之内彭瑜老师却是兴致不减,泰然处之,"活到老,学到老"正是对他最妥帖的形容!
         30年,30人,彭瑜老师是笔者这一系列采访的第一个采访对象,这篇文章却是最后落笔的,也许越深重的东西越难以表达,在自动化行业从事媒体工作多年,已数不清与彭瑜老师有过多少次见面和交流,展览会、交流会、研讨会等等各种场合,或许作为发起人、组织者、演讲者、普通的听众……时常会与他约稿,他会推迟,但最终他的稿件总会如约而至,采访之前,我翻阅了这几年的杂志,彭瑜老师单单为我刊写的文章就涉及PLC、MES、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无线通讯、DCS的新发展、系统集成等多个方面,这就是这位致力于中国自动化产业半个世纪的自动化人所做的,采访中他对于自己所参与的那些对于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总是轻描淡写地谈起,这些在他心里并不是最重的,他所希望的是未来中国自动化产业能以何等的速度和规模,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