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业的群体回忆,一个产业的整体变迁

这是一个写满梦想与希望的人生,这是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痕的故事,改革开发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正是他们创造了中国自动化产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历史,推动着改革开放深化而行......


自动化推动航天,自动化改变生活


吴宏鑫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师

 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在改革中腾飞、在创新中发展,创造了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的辉煌业绩,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成就这些辉煌业绩的正是这30年里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和奉献,吴宏鑫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改革开放对于当时整整一代人来说,都意味着人生的转折,对于吴宏鑫院士来说更是如此。1978年,吴宏鑫经历"文革"动荡,终于恢复了正常的工作。他应杨嘉墀先生的建议,决定去搞航天器自适应控制这一国内无人涉足的新领域。

 多年的不解追求,吴宏鑫在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领域取得了创造性成就。他创立的「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完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

在智能控制方面,他提出的「特征建模理论和方法」、「航天器变结构变系数的智能控制方法」和「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等,为复杂航天器和工业过程智能控制器的设计开拓了一条崭新道路。

他的上述理论、思想和方法已应用于航天工程和工业过程控制等十类对象400多个控制系统,特别是其理论和思想被设计人员创造性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再入自适应控制中,其控制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此外,他还在交会对接、空间站控制及鲁棒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

谈起改革开放30年来航天自动化领域的变化,吴宏鑫院士感慨颇深。中国在1978年以前只有两种卫星,历经30年发展,我国研制的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卫星技术水平、应用水平、可靠性有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通信广播、气象、地球资源、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个系列。截至2008年10月底,我国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112次发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射107次,发射了111颗卫星和7艘飞船。另外,更受关注的是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取得重大突破,增强了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神六"、"神七"相继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不但飞上了太空,更实现了出舱、行走,在这其中自动化技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载人飞船在空中的运行和返回着陆完全需要自动控制完成,在载人飞船领域其返回点的精度控制,我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另外在探月工程的"嫦娥一号"中,我国在大椭圆轨道测量、精确定轨以及轨道控制方面达到了先进水平。嫦娥在奔月过程中的多种姿态的变化和控制,卫星对月定向的3次近月制动、太阳帆板对日定向跟踪、定向天线对地定向,这些高精尖技术的突破保证了"嫦娥一号"的成功!

采访中让记者颇为意外的是,吴宏鑫院士关注的不仅仅是航天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他的视角早已延伸到更加广阔的领域:"自动化技术除了在航天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工业领域更是应用广泛,节能减排,绿色制造都与自动化技术息息相关。另外,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未来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相信也将发展迅速,在今年的中国 (中山)国际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展览会上,会炒菜的机器人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关注,这种能炒出"色香味"俱佳菜肴的机器人未来如果走进我们的家庭将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相信未来智能家居领域也将大有可为。"

谈起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吴宏鑫院士最为担忧的是人的观念问题:"信息化的核心是自动化,如果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化,必须至上而下地认识到自动化的重要性。中国因为人口众多,不必担心劳动力的问题,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动化的需求并不迫切。但撒切尔夫人就曾说过'日本是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日本的失业率是最低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自动化机械水平最低,失业率却是最高的。'这能充分说明,自动化水平关系着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相信未来随着人的观念的改变,自动化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但推动我们的航天事业,也将推动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生活!"

每个人都在历史画卷中留下自的墨迹,
我们共同书写了三十年历史,
也将共同书写未来30年。
控制网( www.kongzhi.ne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10 Kongzhi.net,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