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背景的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自天正)成立于1999年,在这个行业中,它并不算是第一批创业的民族企业,然而,它却相对较早的于2002年在国内成功上市。这从侧面反映了这个从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以下简称自动化院)分离出来的公司的综合实力。正如金自天正总经理杨溪林(以下简称杨总)所言:"冶金自动化研究院成立于1973年,如果从那个时候算起的话我们实际上已经有35年的历史了,比改革开放30年还要长5年呢!"正是积累了自动化院的优良资产及雄厚的科研背景,才让金自天正这个短短成立9年的公司在中国自动化市场这片汪洋大海中驰骋远航。
杨总自1983年就来到自动化院读研究生,从做院长助理到接手金自天正,从技术出身到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反反复复中磨练了他务实、果断、雷厉风行的性格特质。创业的艰难也许是每一位企业家必须要面临的困境之一。"创业之初,毫无经验可言。如果你注意观察一下,中国的这些民族企业例如和利时、浙大中控的领导都是技术出身,对于经营企业,我们没有老师,没有经验,只能从头学,一步步的摸索,这其实是相当困难的。"每每谈到这些,杨总的眼神中总是流露出感激的目光,"如果说我今天能为公司做点工作的话真的要感谢很多老师,很多领导、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这样一段话,让笔者看到了他精明干练外表下的一抹柔情。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情况,杨总的眼神深远而悠长,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那时所有的设备都是全套引进。之后,我们在引进的过程中消化移植了一些项目,通过引进工程实践培养了自动化院自己的工程师队伍。在推动国内企业技术更新换代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上马新项目,所以我国在钢铁工业重大装备自动化方面的很多突破都是由我们完成的。例如国内第一套高炉上料系统、转炉自动化系统及热连轧的自动化系统都是由自动化院也就是金自天正实现的。"听着杨总谈起的这些往事,笔者不禁肃然起敬。眼前的金自天正绝不仅仅是采访之前笔者所了解到的那个在冶金行业有着很强竞争力的民族企业,她更对中国钢铁自动化装备的国产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个产业要进步,必然需要一批身先士卒、开辟先河的企业推波助澜,金自天正正是这些值得敬仰的企业之一。正如杨总所言:"金自天正做为原来的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院,责无旁贷的肩负着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责任。"
杨总坦言,金自天正成立后,从最开始年销售几千万,到现在发展到十几亿,金自天正凭借脚踏实地的作风以惊人的速度雄 踞市场。然而面对再大的成功我们也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谈到目前面临的问题,杨总微皱了下眉头,娓娓道来:"金自天正面临的问题大概也是所有业内民族企业的通病。首先,由于成立的时间比较短,企业规模太小。第二,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在自动化领域几乎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国外自动化产品进入中国不再有任何壁垒,这样国内自动化企业就失去了任何的保护。第三,国内自动化企业目前所处的市场位置非常艰难,如果想要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需要国家、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此外,杨总也直言不讳地说道:"目前很多国内的一些专家依然强调从技术的角度考虑问题,但其实以我的经验来讲,目前自动化市场上的技术、产品都已相对成熟。在技术趋同的情况下,靠技术垄断市场已经过时了。我们应该依靠品牌、依靠经营、依靠管理,依靠服务等综合实力来立足市场。"一番肺腑,也许道出了众多业内专家的心声,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由杨总身上折射出来的敢说敢做,敢于担当的民族企业家的形象。
人不能脱离社会,社会也不能脱离时代。改革开放确实为中国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国门,让古老的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一套套大型设备的相继国产化,一个个大型工程项目的相继中标,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自动化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然而,退去光环与荣耀,我们应该冷静的看到,我国自动化行业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钢市惊变、销售崩盘,钢铁产能过剩带来许多冶金企业减产或停产,使以冶金自动化工程为主业的金自天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冷静是一个企业家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杨总对金融危机并没有过多的评价,他只送给笔者一句话,在此,笔者亦将此话送给所有中国自动化行业的企业家们,"我们无法改变风向,但是我们可以调整船帆。"借以此句,希望业内民族企业可以团结一致,共同携手走出阴霾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