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国特种计算机发展的人士都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国的特种计算机市场几乎全部被进口产品所垄断,德国、美国几乎占据了国内全部的高端特种计算机市场。由于技术上受制于国外的技术,中国特种计算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国人必须承受不公正的高价。
采访之前,我认真阅读了中控集团主页"中控大事记"中长达15页的发展历程,有曾经熟知的,也有不曾了解的,然而一步一步却是如此的清晰。
九十年代初,初到深圳的陈志列和许多怀揣成功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激励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研祥的成长始终怀着一个英雄狂执的梦想——做中国制造的脊梁!为实现民族科技振兴而努力!在今天看来,当时的那个梦想确切地说,应是致力于发展民族工控产业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正是这个执著的憧憬,陈志列和他领导的研祥人依靠自己的持续努力,在特种计算机行业打败了外资巨头,占据了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这种结果迫使海外竞争对手在大陆市场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国内特种计算机用户终于可以获得高性价比、24小时快速周到的服务了。
媒体人每每看到这样的结果,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和激动。曾几何时,我们期盼着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呼唤中国能出现几个世界级企业。今天,离我们期盼的现实虽然仍很遥远,但我们毕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动化界一些像研祥这样的企业,为梦想的实现始终艰苦努力并孜孜前行。令人欣慰的是,艰苦的努力总能换来丰硕的成果,研祥从上世纪1993年成立至今,经过几次跨越式发展后,已经成为备受海内外关注的大型企业巨轮。
进取源于永不满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很多企业都是从做代工开始的,因为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仅仅满足生产条件就可以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陈志列在深圳注册成立了研祥机电实业有限公司,专营嵌入式产品的代理销售和技术开发。但真正的企业家绝不会只满足于代工这种低级的商业形式。一方面,代工始终是在为别人"打工",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代工产品的利润率非常低,不适合企业长期的发展需求。经过深思熟虑后,陈志列把投资自主研发的想法在公司集体会议上公布出来,没想到的是,研祥领导团队全部举手通过。这可以说是研祥的第一次转变。
接着,研祥发生了几次里程碑似的转变。 1995年公司开始成立自己的研发部门;1997年,推出研祥自主品牌的产品;自2000年起,在中国特种计算机行业已经名列前茅;2003年,研祥智能于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8285,是中国同行业中唯一的上市公司;2004年,《研祥——非经典管理》出版;2006年,根据CCID数据显示,研祥在国内同行业排名第一,世界第三;2007年,公司对第二次创业进行了新的定义;2008年,国家行业标准的立项。
从上述年份看来,研祥在事业发展上是两年上一个台阶,甚至是一年一个台阶。每一个台阶的跨越都和研祥在技术、市场、管理方面的创新是分不开的。
勇于创新并善于创新是企业家的特质之一。在陈志列看来,高科技民营企业除了自主创新,没有别的路可以走。这个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还有管理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等方面,"创新是个全方位的过程"。其实,我们发现,这几乎是中国著名企业家的共识。
产品创新是研祥的生存之本,其理念也从最开始的"只要用户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嬗变到了"研祥所做的,就是市场需要的"。他们大胆地调整研发思路,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针对各个行业的特殊性研发新产品,引领市场需求。2007年,研祥智能制定了中国工业计算机的国家行业标准,这无疑是对其技术能力的一大肯定。
产品研发方面的创新只是其创新的方式之一,研祥管理上的创新更值得人们思索。在其2004年出版的《研祥——非经典管理》一书中,研祥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非经典管理方法。例如:为了避免"口说无凭"、"口无遮拦",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一张纸、一支笔、写清楚、给专人",后来升级为"用电脑、用网络、写清楚、E专人";为了增强工作合作、"淡化级别",同事之间必须称名道姓,不得以"某总"、"某经理"来称呼。这些看起来虽是小节,其实都是管理实践的结晶,并为研祥带来了切实的管理实效。
经过15年的发展,研祥目前已成为中国特种计算机行业的NO.1。这个团队还很年轻,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现在的平均年龄是41岁,所以这样的一个年富力强的团队,自然而然还有下一个目标。2007年,公司实施了第二次创业计划,确立了一个未来发展的"十年目标",也就是在2017年,研祥要成为特种计算机行业全球的NO.1,国际市场的营业额要占集团总营业额的80%以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公司。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同时也是研祥高层管理者的使命。我们期待研祥这一愿景早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