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在哪儿看到了这一句诗一样的语言:传媒人都做着同样的梦,梦里总是看到民族品牌的崛起。是的,民族品牌的崛起不止是传媒人的梦想,更是全中国人的梦。在自动化行业,和利时股份有限公司正一步步地圆着中国人的梦。
在2008年召开的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和利时公司总裁王常力博士当选为自动化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的副理事长。当本刊记者寻一个间隙找到王博士,请他就改革开放和自动化发展30周年谈谈感想时,没想到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和利时是赶上了好时候。这的确让记者始料不及。
这个上世纪90年代就被赋予了重重光环的博士(青年才俊,公派留学;拒绝诱惑,报效祖国;带领团队,勇创辉煌……),面对成就是如此的淡定,难道只是时代和机遇为和利时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望着王博士那坚定而又从容的眼神,听着他对和利时发展历程的侃侃而谈,记者不由陷入沉思。
思考的触角从他本人的求学经历、公司成长的社会背景到行业期待、民族振兴等诸多层次。思考让人顿悟:一个人的思想走多远,事业就能走多远!企业家的思想总是与企业的未来砥砺前行。
耐住寂寞,抵住诱惑,稳中求进
在当下这个似乎每个毛孔都在躁动的时代,王博士的"耐住寂寞,抵住诱惑,稳中求进"这句话之所以广受关注,就因为他道出了做事业的真谛。俯视中外,纵览古今,似乎每个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都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天资聪慧,机缘逢和,耐住寂寞。无论任何领域的真正成大事业者,无论是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诗人,学者,概莫能外。
一个天资聪颖的人,恰逢机缘凑巧,也可能会得到一时的成功,但如果耐不住成长的寂寞,就不会有大成就,大作为。一般情况下,在公司创立之初,耐住寂寞似乎不难,但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尤其是公司遇到经济过热时,能够抵住诱惑就显得尤为难得。和利时公司也有抵不住诱惑的时候。好在公司及时觉醒,及时作了调整,回归了稳中求进的发展轨道。
王常力和他领导的和利时人正是循着这条寂寞的荆棘之路,克服重重困难和内心巨大的压力,推出一代代与国外品牌媲美的自动化产品,使企业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以高于业界平均水平甚至连年翻番的速度快速成长,并在短短10年成为业界佼佼者。
2000年以来,自动化界有个共识,和利时公司很少说大话,也少有豪言壮语,但局外人都能感觉到这个公司发展的力量。所以说,耐住寂寞,抵住诱惑,稳中求进,这是大思维,大境界。只有这样,公司才能沉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发展自己,踏踏实实地做企业,做事业。
创新的力量
近几年来,"创新"成为利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然而,真正悟到它的内涵并因为创新而收到很好效益的公司并不多。而和利时就是因为执著创新才有了今天的巨大成功。
王博士本人在多个场合阐述过他对创新的理解:
"体制创新是最有效的创新,是所有创新的基础。因为创新是需要投入很多资源、承担很多风险的,如果一个企业不是长期发展的体制,那创新肯定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创新一定要为企业的战略服务,否则就肯定还是停留在口号上。"
 "创新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最怕的是随波逐流,看到什么流行就做什么。选定一个目标后就要执着地做下去。"
这些看似朴实的言语背后,其实隐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是对和利时多年实践的反思,是综合考量企业发展模式和市场规律后得出的切实的结论。和利时的创新是技术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是人才资源的创新,是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大创新。
正像他最近见本刊记者时阐述:"如果总结我们15年发展的成败得失,最主要的还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进取。"
是的,正是源于不断的创新和进取,和利时才能每隔三四年的时间就能推出新一代的DCS控制系统,产品才能在核电、火电、化工、建材、冶金、造纸、环保、铁路交通和轨道交通等领域获得一次次突破并获得了用户的真诚好评,在自动化界树立起响亮的品牌,在中国自动化行业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正向新的目标迈进
几年来,业界很多人都在猜测和利时的全球发展战略,其实,和利时也确实在沉稳地等待时机。
全球化固然是一个成功公司发展必走的一步,但急躁冒进是企业发展的大忌。全球化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绝不能一蹴而就。在这方面,王博士显然进行着深入而洞彻的思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当今的中国:"中国已经走出改革初期的浅滩阶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选择彼岸的到岸位置。"笔者认为,当今的和利时也处在这样的时刻,它也早已驶出发展的浅滩,正在做最后的环顾,企盼在并不遥远的将来,在世界商业史上,"中国公司"将与"美国公司"、"日本公司"一样成为某一企业模型的特定概念。这显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达到的目标,需要储存足够多的能力和信心。"短期内赶上西门子、霍尼韦尔这些企业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们的能力、质量、效率可以赶上。"和利时人对王博士的这句话非常有信心。信心并非凭空而来,来的有底气,底气是因为和利时拥有整套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在和王博士最近的一次接触中,提到自主知识产权,他的话再一次掷地有声:"93年推出DCS1000系统,应该是和利时发展的里程碑。我们当时没有抄袭任何人,也没有和任何外国公司合作,是纯粹自己做出来的。这个系统的意义特别重大,它奠定了公司后来15年发展的技术路线和技术基础。"
《激荡30年》的作者吴晓波在评价中国大企业的得失中说:"在当今的中国制造业,那些大公司几乎都没有完整的核心技术,这成为阻碍他们参与全球竞争的最大困难,也是他们最终无法成为世界级大公司的根本原因。"
这句话无疑为欲成为世界级大公司的企业敲响了警钟: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的心脏和发动机;企业任何时候也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好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只有如此,公司才永不会丧失发展的底蕴和后劲,才拥有永不枯竭的竞争力和爆发力。
成就世界级的企业应该有伟大的管理思想和伟大的企业家!
和利时公司应把自己放在这样的平台去自我思考,而不能沉醉于赞歌!
让我们欣慰的是,和利时始终把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要旨,把为用户着想奉为企业发展的圭臬。如今,在王博士的倡导下,和利时上下正在学习丰田公司的管理模式,并力图把丰田模式有机地融进企业的血液,变成和利时自己的精神和模式。
一个敞开胸怀的企业,一个不断自我扬弃、自我更新的企业,一定会从清澈无声的小溪,成为波澜壮阔的江河,再成就大而无形的海的永恒。我们企盼着一个日益强大的和利时的到来,期待和利时的全球化之路走得又快又稳。
"用自动化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这是和利时的愿景,更是和利时人的奋斗目标。若干年后,当全世界人都在流传和切实感受这美好时光的时候,中国将因和利时而更骄傲,更强大。这是传媒人的企盼,也是中国人的企盼。